解讀詩歌中的示現法

利用想像力,將過去、未來、或無法親眼目睹的事物,憑藉文字的描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就稱為示現修辭法。示現修辭法可分為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懸想示現三種。

1.追述示現─將過去發生的事物藉由回憶、追念的方式描述,憑藉想像力寫出。

例: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背影〉

例:我曾經有許多紙船,在童年的無三尺浪的簷下水道航行,使我幼時的雨天時光,特別顯得亮麗充實,讓人眷戀。〈紙船印象〉

例: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李白〈長干行〉)

例: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赤壁賦〉)

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

2.預言示現─把未來的事情,將來可能會發生,或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說得彷彿發生在眼前一樣。

例:否則,他的車子或許早已四輪朝天,不但病人延誤了急救的機會,他自己也要頭破血流了。〈得理讓人〉

例: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3.懸想示現─把想像的事物或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狀況說得好像真的在眼前一般,與時間的過去或未來無關。

例:也許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農作物都有被淋壞、被淹死的可能,母親心裡正掛記這些事,煩擾憂愁不堪,但她仍然平靜和氣的為孩子摺船,摺成比別的孩子所擁有的還要漂亮的紙船,好讓孩子高興。〈紙船印象〉

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示現修辭投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Dl7yl6gmo

 

解讀詩歌中的頂真法

上句的末字,和下句的首字相同;或前段的末句,和後段的首句相同,這樣上遞下接,蟬聯而下的修辭,就叫作「頂真」。運用頂真,是因文意或布局的需要,為讓文章的語氣更連貫,而採取的一種修辭方法。
例 1.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吳承恩 美猴王)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佚名 木蘭詩)  3.傷離別,離別雖然在眼前,說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若有緣,有緣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燦爛的季節。(張學友 祝福)

頂真法又分:
(1)聯珠格:句與句之間的頂真,即上下句,用相同的字詞遞接。A.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佚名 樂府民歌)B.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 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佚名 飲馬長城窟行)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 子路篇).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  。(蘇軾  記承天夜遊)E.女大十八變,變張觀音面。(琦君 月光餅)F.我的家有個馬桶,馬桶裡面有個窟窿,窟窿的上面總有個笑容。(劉德華 馬桶)
(2)連環格:段與段之間的頂真,即前後段,用相同的字句遞接。A.沿途草花隨風綻放妳的叮嚀╱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在林間含淚 送我離鄉╱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仆倒於九二一震後我回鄉的路上(向陽   春回鳳凰山)B.那挺立的樹身,仍舊,我們擁有最真實的存在,──只要我們有根。╱只要我們有根,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KKa-icz8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YqnZDkMdA

解讀詩歌中的設問法

行文中,故意採用詢問語氣,以引起對方注意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設問法。設問修辭,有強化語氣,吸引注意力;表現激情,增進感染力;激起波瀾,使文章生動有餘韻的效果。
例1.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佚名 木蘭詩)2.什麼叫做大事?大概地說,無論哪一件事情,祇要從頭到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孫文 立志做大事)3.翻越過前面山頂和層層白雲,綠光在哪裡?(孫燕姿綠光)

設問法又分:
(1)提問:作者先假設問題,激發讀者疑惑,再說出答案。有引起注意、加 深印象、凸顯論點、啟發思考的效用。A.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彭端淑 為學一首示子姪)B.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短歌行)C.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梁啟超 最苦與最樂)D.什麼樣的樹呢?它是一棵雀榕(劉克襄 大樹之歌)
(2)激問:又叫做「反問」或「詰問」,為激發本意而問,表面上雖然沒有 說出答案,其實仔細想一想,答案正在問題的反面,所以「問而不答」。A.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B.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胡適 差不多先生傳)C.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學而篇)D.還有什麼比貓足更能表現出那輕且軟、落地無聲的霧呢?(張秀亞 雲與霧)
(3)懸問:作者內心確實存有疑惑,而刻意將此疑惑說出詢問的。A.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琦君 髻)B.朋友,在你人生的過程中,已跋涉過幾多道路?(艾雯 路)C.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解讀詩歌中的倒反法

嘴裡說的話,跟心裡想的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的意義,跟文字內容的主旨,完全相背,就叫作「倒反」。
例1.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 背影)2.它們會甜嗎?繼而又自以為聰明地解說:青綠的,才新鮮哪。(琹涵 酸橘子)3.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胡適 母親的教誨)

(1)倒辭:把正面的意思倒過來說,中間不太含有諷刺的意思。 A.娘說的是。我在學堂坐著,心裡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吳敬梓王冕的少年時代)B.輸呀,輸得精光才好呢!反正家裡有老牛馬墊背,我不輸也有旁人替我輸!(白先勇 永遠的尹雪豔)C.黛玉聽了,睜開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請枕這一個。」說著,將自己枕的推給寶玉,又起身將自己的再拿了一個來枕上。(曹雪芹    紅樓夢)
(2)反語:不僅把正面的意思反過來說,而且其中還含有諷刺的意思。A.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性的人。(胡適 差不多先生傳)B.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C.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地關在柵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地「優待」。(梁實秋    鳥)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