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首詩(太多.偈)

民歌風潮褪去後,詩人仍在流行歌曲的世界裡悠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RpwynMluj0

太多 (原詩)    作者:鴻鴻   演唱及改編: 陳綺貞

喜歡一個陽光照射的角落/但不能喜歡太多/當雨忽然落下/她的體味濕潤的鼻息/ 喜歡一個人孤獨的時刻/但不能喜歡太多/在地鐵站或美術館/需要以音樂取暖/喜歡一個喝著紅酒的女孩/在下雨而又音樂奏起的時候/把她送上鐵塔/給全世界的人寫明信片/像一隻鳥在最高的地方/歌聲嘹亮/我在下面耐心吃完/太多鮮美的青貝/趕丟了班離去的遊船

偈   作者:鄭愁予   民歌演唱:王海玲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解讀詩歌中的呼告法

把人、事、物當作可以訴說的對象,這種修辭法就叫做「呼告」。利用「呼告」寫文章,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情,更親切感人。

「呼告」修辭的種類:
1. 對「人」的呼告
●笑吧!快樂的小姑娘!我從妳的臉上看到我的「過去」,妳卻不曾自我的影子中看出你的「未來」。
2. 對「事」的呼告(擬人化呼告)
●光陰呀!希望你能倒流,讓我回到快樂的幼稚園生活。
3. 對「物」的呼告(擬人化呼告)
●海呀!我了解你那憤怒的吼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XJ6TkLrP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09Q56Md0I

解讀詩歌中的轉化法

描述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變成另一種與原來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修辭方法,叫作轉化。轉化可以借物言志、寓情於物,以表達作者的情思,也可以敘述具體、描述生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著,低聲地歌唱著溜過彎彎的小橋。(楊喚 夏夜)2.每天早上,她們總是披著一身淡淡的夜色便開始工作。(張騰蛟 那默默的一群)3.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閑話)

轉化又可分:
(1)人性化:又稱擬人化,把人類的心情投射於外物,將外物看成與人類一             樣,而加以描述,使具有人類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等,是為「擬人」。 A.那成點狀分布的碧綠,竟是臥在沙地上安恬地晒著太陽的西瓜。(陳幸蕙碧沉西瓜)B.細細一線,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白靈 風箏)C.我猜想愛情,到底躲在哪個角落?(周杰倫 蝴蝶姬)
(2)物性化:又稱擬物化,把人當作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無生物來描述, 是為「擬物」。A.在「枯寂」的心靈中,插上一枝生命的「花朵」。(殷穎一朵小花)B.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 長恨歌)C.主啊!請陶冶我的兒子。(麥克阿瑟 麥帥為子祈禱文)
(3)形象化:把抽象事物或觀念,化為具體的形象。A.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梁實秋 鳥)B.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朱自清 匆匆)C.牽也牽不住的小雨絲哪,總在我心深處,挑著、刺繡著纏綿的鄉愁。 (亞微  故鄉的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aUX0Ouc9Y

解讀詩歌中的摹寫法

凡是在語文中,對人、事、物的聲音、顏色、形體、氣味等各種感受,透過作者的主觀,加以描繪形容,即為摹寫。
例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楓橋夜泊)2.迎面拂來的微涼山風,飽含著各種野花的甜美香氣,還帶著一股五月陽光味道。(徐仁修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3.一陣大雨過了,那黑雲邊上鑲著白雲,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1)視覺摹寫:A.庭中紫豆一叢,作花甚繁;芭蕉展葉,綠滿窗戶;紫薇久花,離離散紅。(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B.黑壓壓的,滿天烏雲,盤旋著,自上而下,直要捲到地面。(陳冠學西北雨)C.空中飄著細細的太陽雨,一道彩虹跨越東方山嶺,雲後可見藍天。(杜虹 灰面鷲之歌)
(2)聽覺摹寫:A.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B.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佚名木蘭詩)C.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  一聲,竟是淒絕的哀樂。(梁實秋 鳥)
(3)嗅覺摹寫:A.大家圍著三隻飯盒吃了一頓肉,甜甜的,腥腥的。(鍾肇政 中元的構圖)B.大理花與劍蘭搶著開,木犀花散布著淡淡的幽香。(琦君 下雨天,真好)
(4)味覺摹寫:A.一連嘗了幾個,都酸得嚥不下,只好擱在一邊,不吃了。(琹涵 酸橘子)B.忽然一個右轉,最鹹最鹹,╱劈面撲過來╱那海。(余光中 車過枋寮)
(5)觸覺摹寫:A.腳伸向秧田裡的水探一探,一股冷冽的寒氣直透進體內。(吳晟 不驚田水冷霜霜)B.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朱自清 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Kkw0p0tBw

 

解讀詩歌中的譬喻法

譬喻修辭解析

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譬喻是由「喻體」、「喻依」、「喻詞」三者配合而成的。所謂「喻體」,是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所謂「喻依」,是用比方說明此一主體的另一事物;所謂「喻詞」,是聯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像」、「似」、「如」、「好比」)。 1、明喻: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的譬喻,叫作明喻。 一般要用「像」、「似」、「如」、「好比」等比喻詞。例: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

2、隱喻:直接把「喻體」說成「本體」的比喻方法。喻詞由繫詞如「是」、「為」等替代者,叫作隱喻。A: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B: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3、略喻:凡是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的譬喻,叫做略喻。

A:少女心,海底針。B:人怕出名豬怕肥。

4、借喻: 本體事物不出現,直接用喻體當作本體來敘述的比喻方法。將喻體、喻詞省略,只剩下喻依的,叫做借喻。A:一山不能藏二虎。B:不到黃河心不死。

(以上教材部分改編自南一)

請寫下曲中所使用的譬喻句

解讀詩歌中的引用法

語文中,援用前賢經典的警句、名言,或典故、俗語等,以闡明自己的論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叫作引用。作文中引用經典精言,名人雋語或詩文中的警句、社會上流傳的成語、諺語等,可使文章擲地鏗然有聲,更加可信、有力,也可增益文章的委婉含蓄、典贍氣氛。

例它似乎在默默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杏林子 生之歌)
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朱自清 春)
3.陸放翁有一聯詩句:「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趁晚涼。」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引用又分:

(1)明引: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處和來源,應加上引號,文字不予刪節更
改。
A.古人說:「人在畫圖中」,實在不錯。(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B.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甘績瑞 從今天起)
C.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 陋室銘)
D.就像三堂會審中蘇三的唱詞:「三萬六千兩一旦化為灰塵!」
(周芬伶 傘季)

(2)暗用:引用時未指明出處,直接將引文編織在自己的文章或講詞中。
A.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
(豐子愷 山中避雨)
B.養成運動家的風度,首先要認識「君子之爭」。
(羅家倫 運動家的風度)
C.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水調歌頭)
D.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梁實秋 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5qvBtx6m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qk28ZZCAU

解讀詩歌中的映襯法

將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並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意義明顯的修辭法,叫做映襯法。世間的美與醜、善與惡、歡樂與哀痛、光明與黑暗等矛盾現象,普遍常存,如果能透過種種矛盾現象,映襯成趣,必然可使文章富有感染力。「映襯」修辭,須注意對比的鮮明與緊扣主題,對比愈強烈,印象愈鮮明;旨意愈明確,愈能發人深省。
例 1.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吳晟 負荷)2.但見一隻隻蜥蜴都已被烤得全身動彈不得,只能眼睜睜的看那銀螞蟻在面前橫行而過。(曾志朗 螞蟻雄兵)   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烏衣巷)

映襯法又可細分為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此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詞語,加以             描寫。A.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 入若耶溪)B.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鄭愁予 錯誤)C.立在城市的飛塵裡,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張曉風 行道樹)
(2)對襯: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A.得意莫歡欣,失意莫苦惱。(何仲英 享福與吃苦)B.創業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陳之藩 謝天)C.自由世界最大的缺點:是有錢不能共享;共產社會最大的優點:是有苦必須同當。(英國 邱吉爾名言)
(3)雙襯:針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事物,從兩種不同的觀點、角度予以形容描述,著眼點不同,結果適成其反,形成強烈的對比。A.有運動家風度的人,寧可有光明的失敗,決不要不榮譽的成功!(羅家倫 運動家的風度)B.他是一個活著沉默,但卻死得勇敢的人。(逯耀東 揮手)C.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乾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地穠纖合度。(梁實秋 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6eIupEGe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m1oOEWW4qI

解讀詩歌中的示現法

利用想像力,將過去、未來、或無法親眼目睹的事物,憑藉文字的描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就稱為示現修辭法。示現修辭法可分為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懸想示現三種。

1.追述示現─將過去發生的事物藉由回憶、追念的方式描述,憑藉想像力寫出。

例: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背影〉

例:我曾經有許多紙船,在童年的無三尺浪的簷下水道航行,使我幼時的雨天時光,特別顯得亮麗充實,讓人眷戀。〈紙船印象〉

例: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李白〈長干行〉)

例: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赤壁賦〉)

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

2.預言示現─把未來的事情,將來可能會發生,或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說得彷彿發生在眼前一樣。

例:否則,他的車子或許早已四輪朝天,不但病人延誤了急救的機會,他自己也要頭破血流了。〈得理讓人〉

例: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3.懸想示現─把想像的事物或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狀況說得好像真的在眼前一般,與時間的過去或未來無關。

例:也許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農作物都有被淋壞、被淹死的可能,母親心裡正掛記這些事,煩擾憂愁不堪,但她仍然平靜和氣的為孩子摺船,摺成比別的孩子所擁有的還要漂亮的紙船,好讓孩子高興。〈紙船印象〉

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示現修辭投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Dl7yl6gmo

 

解讀詩歌中的頂真法

上句的末字,和下句的首字相同;或前段的末句,和後段的首句相同,這樣上遞下接,蟬聯而下的修辭,就叫作「頂真」。運用頂真,是因文意或布局的需要,為讓文章的語氣更連貫,而採取的一種修辭方法。
例 1.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吳承恩 美猴王)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佚名 木蘭詩)  3.傷離別,離別雖然在眼前,說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若有緣,有緣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燦爛的季節。(張學友 祝福)

頂真法又分:
(1)聯珠格:句與句之間的頂真,即上下句,用相同的字詞遞接。A.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佚名 樂府民歌)B.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 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佚名 飲馬長城窟行)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 子路篇).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  。(蘇軾  記承天夜遊)E.女大十八變,變張觀音面。(琦君 月光餅)F.我的家有個馬桶,馬桶裡面有個窟窿,窟窿的上面總有個笑容。(劉德華 馬桶)
(2)連環格:段與段之間的頂真,即前後段,用相同的字句遞接。A.沿途草花隨風綻放妳的叮嚀╱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在林間含淚 送我離鄉╱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仆倒於九二一震後我回鄉的路上(向陽   春回鳳凰山)B.那挺立的樹身,仍舊,我們擁有最真實的存在,──只要我們有根。╱只要我們有根,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KKa-icz8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YqnZDkMdA

解讀詩歌中的設問法

行文中,故意採用詢問語氣,以引起對方注意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設問法。設問修辭,有強化語氣,吸引注意力;表現激情,增進感染力;激起波瀾,使文章生動有餘韻的效果。
例1.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佚名 木蘭詩)2.什麼叫做大事?大概地說,無論哪一件事情,祇要從頭到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孫文 立志做大事)3.翻越過前面山頂和層層白雲,綠光在哪裡?(孫燕姿綠光)

設問法又分:
(1)提問:作者先假設問題,激發讀者疑惑,再說出答案。有引起注意、加 深印象、凸顯論點、啟發思考的效用。A.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彭端淑 為學一首示子姪)B.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短歌行)C.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梁啟超 最苦與最樂)D.什麼樣的樹呢?它是一棵雀榕(劉克襄 大樹之歌)
(2)激問:又叫做「反問」或「詰問」,為激發本意而問,表面上雖然沒有 說出答案,其實仔細想一想,答案正在問題的反面,所以「問而不答」。A.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B.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胡適 差不多先生傳)C.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學而篇)D.還有什麼比貓足更能表現出那輕且軟、落地無聲的霧呢?(張秀亞 雲與霧)
(3)懸問:作者內心確實存有疑惑,而刻意將此疑惑說出詢問的。A.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琦君 髻)B.朋友,在你人生的過程中,已跋涉過幾多道路?(艾雯 路)C.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解讀詩歌中的倒反法

嘴裡說的話,跟心裡想的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的意義,跟文字內容的主旨,完全相背,就叫作「倒反」。
例1.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 背影)2.它們會甜嗎?繼而又自以為聰明地解說:青綠的,才新鮮哪。(琹涵 酸橘子)3.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胡適 母親的教誨)

(1)倒辭:把正面的意思倒過來說,中間不太含有諷刺的意思。 A.娘說的是。我在學堂坐著,心裡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吳敬梓王冕的少年時代)B.輸呀,輸得精光才好呢!反正家裡有老牛馬墊背,我不輸也有旁人替我輸!(白先勇 永遠的尹雪豔)C.黛玉聽了,睜開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請枕這一個。」說著,將自己枕的推給寶玉,又起身將自己的再拿了一個來枕上。(曹雪芹    紅樓夢)
(2)反語:不僅把正面的意思反過來說,而且其中還含有諷刺的意思。A.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性的人。(胡適 差不多先生傳)B.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C.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地關在柵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地「優待」。(梁實秋    鳥) 閱讀全文

解讀詩歌中的誇飾法

誇飾修辭解析

說話、作文時,過分的鋪排張揚,誇大修飾,離開客觀的事實很遠,但聽者、讀者卻又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而認為「理所當然」,這種修辭法就叫誇飾。誇飾產生的原因,主觀上由於作者想「出語驚人」,客觀上是由於讀者的「好奇心理」。運用放大或縮小,事物的特徵、作用、形象、數量等方式表達。
例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 江雪) 2.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梁實秋 鳥) 3.幾乎所有的動物,都被熱呼呼的烈日照得骨頭都癱掉了。(曾志朗 螞蟻雄兵)

(1)空間的誇飾
A.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後,天是那樣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
似乎不過幾尺。(茅盾 風景談)
B.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李白 秋浦歌)
C.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登樓詩)

(2)時間的誇飾
A.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知北遊)
B.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早發白帝城)
C.一根冰棒含在嘴裡,總要舔上半天,才捨得吃完
(古蒙仁 吃冰的滋味)

(3)物象的誇飾
A.揮汗如雨的夏日,喉舌焦燥如焚的人們。(陳幸蕙 碧沉西瓜)
B.義大利的麵包倒不黑,可是硬得像鞋底。(鍾梅音 生活與生存)
C.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沈復 兒時記趣)

(4)人情的誇飾
A.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 滿江紅)
B.在荒野中的人,此刻沒有一個不是被震懾得氣脫委頓、匍匐不能起的。
(陳冠學 西北雨)
C.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布袋戲 非凡公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5BwwAGts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ouEvV2DQ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