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漢武帝設立來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所採製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漢朝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 歌詩 ”, 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 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稱“樂府詩”。
其他篇目請點閱YOUTUBE漢樂府系列共四集
(課文相關內容:以音樂描寫鳥聲)
黎明時,窗外是一片鳥囀,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烏鴉,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著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
還有許多集 請點YOUTUBE
這首雪花的快樂在音樂大師譜曲後,琴音伴隨象徵詩人的雪花時而輕靈溫柔、時而豪爽瀟灑。
學習單:
請試著從此詩中找出徐志摩在詩文中擅長的:
特色 本 詩 舉 例
1. | 韻律之美 | |
2. | 詞藻講究 | |
3. | 意境空靈 | 具靈性的雪花,願為美而死。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 不苦 痛、絕望,反卻享受著選擇的自由堅定和快樂 |
4. | 結合自然與自我 |
什麼是飲食文學?
紅樓盛宴是多少平民百姓的嚮往,大觀園裡一簍簍的螃蟹,看在劉姥姥的眼裡是以莊稼人的生活所需來計算的。賈府吃的笳子,光是做工,就足以令人咋舌,更遑論那一入口,舌頭的讚嘆了。那是貴族的吃。「富過三代,才懂得吃穿」。曹雪芹以食物來寫賈府的奢華,對比平民生活的艱苦。這就是食物的書寫。食物與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關,所以它也是很重要的文學、藝術的取材資糧。台灣早期的飲食習慣,從滿足於大同電鍋進步到傅培梅食譜,文學也從梁實秋《雅舍談吃》的懷舊之作,一路到逯耀東的知性飲食書寫,他的代表作品有《祇剩蛋炒飯》、《已非舊時味》。經濟發展後,台灣人對吃,已超越了色、香、味。吃,躍升為一種文化、文明的表徵,更能代言流行與時髦。大陸攝影家張耀的攝影作品集《打開咖啡館的門》,首頁的句子:「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即成為時尚。
除了品味,飲食也是個人生命形態、學養的呈現。閱讀韓良憶的《羅西尼的音樂廚房》,聽任吃與音樂挑動情感。簡媜的《吃朋友》,食物藏著的是生命的祕密。彼德.梅爾的《山居歲月》,紀錄的就是人以悠閒步調面對食物、生活的態度。飲食文學表現的是各人的生命形態,也是集體的生活演變過程。它是有趣而值得玩味的,來嚐嚐不同的文學況味吧。
(本教材整理自網路)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點PLAY有動畫)
凡是以旅遊題材入文字,不管是詩歌、小說、日記、隨筆,甚至地理考察,只要屬於文學性的都可稱作是旅遊文學的範疇。旅遊文學雖是近期才有的文學分類,但其實在古代早有許多知名的篇章……。
古代的旅遊文學作家代表:徐霞客。是我國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文學)家。主要作品:一部洋洋四十餘萬言的徐霞客遊記。徐霞客於明朝萬歷十四年( 公元1586年 )出生,他從二十二歲起, 直到五十六歲逝世時為止,三十四年的時間,隻身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作者以文人特有的敏銳觀察力、細膩優美的詞藻忠實地紀錄所見所聞。另有:元朝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唐朝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宋朝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清朝袁枚的「浙西三瀑布記」……等。
現代旅遊文學家代表:余秋雨,為中國當代著名戲劇與美學理論家,主要作品:文化苦旅。「 唯有透過身體的不斷移位,來換得人對世界的陌生和驚訝感。當你面對滔天洪水和高大山川,又怎麼可能不產生敬畏之心呢?這時你就會發現,任何文化在無限蒼穹之下,只不過就是非常短暫的一角而已。」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中國各地的遊記是中國文化的饗宴。其他尚有:陳列的「 玉山去來」。朱自清的「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郁達夫的「釣台的春晝」……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tifN0icCU
(以上資料整理自網路)
課文延伸學習:
金城武的旅遊廣告(1分54秒起台東池上風光)
沈文程:來去台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QsSpA9O7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