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藍田食雞子:世說新語閱讀理解學習單

〈世說新語–華王優劣、王藍田食雞子〉課文補充講義-沈柏汘(名間國中)

唱一首詩(太多.偈)

民歌風潮褪去後,詩人仍在流行歌曲的世界裡悠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RpwynMluj0

太多 (原詩)    作者:鴻鴻   演唱及改編: 陳綺貞

喜歡一個陽光照射的角落/但不能喜歡太多/當雨忽然落下/她的體味濕潤的鼻息/ 喜歡一個人孤獨的時刻/但不能喜歡太多/在地鐵站或美術館/需要以音樂取暖/喜歡一個喝著紅酒的女孩/在下雨而又音樂奏起的時候/把她送上鐵塔/給全世界的人寫明信片/像一隻鳥在最高的地方/歌聲嘹亮/我在下面耐心吃完/太多鮮美的青貝/趕丟了班離去的遊船

偈   作者:鄭愁予   民歌演唱:王海玲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解讀詩歌中的呼告法

把人、事、物當作可以訴說的對象,這種修辭法就叫做「呼告」。利用「呼告」寫文章,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感情,更親切感人。

「呼告」修辭的種類:
1. 對「人」的呼告
●笑吧!快樂的小姑娘!我從妳的臉上看到我的「過去」,妳卻不曾自我的影子中看出你的「未來」。
2. 對「事」的呼告(擬人化呼告)
●光陰呀!希望你能倒流,讓我回到快樂的幼稚園生活。
3. 對「物」的呼告(擬人化呼告)
●海呀!我了解你那憤怒的吼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XJ6TkLrP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09Q56Md0I

解讀詩歌中的轉化法

描述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變成另一種與原來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修辭方法,叫作轉化。轉化可以借物言志、寓情於物,以表達作者的情思,也可以敘述具體、描述生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著,低聲地歌唱著溜過彎彎的小橋。(楊喚 夏夜)2.每天早上,她們總是披著一身淡淡的夜色便開始工作。(張騰蛟 那默默的一群)3.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閑話)

轉化又可分:
(1)人性化:又稱擬人化,把人類的心情投射於外物,將外物看成與人類一             樣,而加以描述,使具有人類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等,是為「擬人」。 A.那成點狀分布的碧綠,竟是臥在沙地上安恬地晒著太陽的西瓜。(陳幸蕙碧沉西瓜)B.細細一線,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白靈 風箏)C.我猜想愛情,到底躲在哪個角落?(周杰倫 蝴蝶姬)
(2)物性化:又稱擬物化,把人當作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無生物來描述, 是為「擬物」。A.在「枯寂」的心靈中,插上一枝生命的「花朵」。(殷穎一朵小花)B.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 長恨歌)C.主啊!請陶冶我的兒子。(麥克阿瑟 麥帥為子祈禱文)
(3)形象化:把抽象事物或觀念,化為具體的形象。A.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梁實秋 鳥)B.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朱自清 匆匆)C.牽也牽不住的小雨絲哪,總在我心深處,挑著、刺繡著纏綿的鄉愁。 (亞微  故鄉的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aUX0Ouc9Y

解讀詩歌中的摹寫法

凡是在語文中,對人、事、物的聲音、顏色、形體、氣味等各種感受,透過作者的主觀,加以描繪形容,即為摹寫。
例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楓橋夜泊)2.迎面拂來的微涼山風,飽含著各種野花的甜美香氣,還帶著一股五月陽光味道。(徐仁修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3.一陣大雨過了,那黑雲邊上鑲著白雲,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1)視覺摹寫:A.庭中紫豆一叢,作花甚繁;芭蕉展葉,綠滿窗戶;紫薇久花,離離散紅。(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B.黑壓壓的,滿天烏雲,盤旋著,自上而下,直要捲到地面。(陳冠學西北雨)C.空中飄著細細的太陽雨,一道彩虹跨越東方山嶺,雲後可見藍天。(杜虹 灰面鷲之歌)
(2)聽覺摹寫:A.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B.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佚名木蘭詩)C.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  一聲,竟是淒絕的哀樂。(梁實秋 鳥)
(3)嗅覺摹寫:A.大家圍著三隻飯盒吃了一頓肉,甜甜的,腥腥的。(鍾肇政 中元的構圖)B.大理花與劍蘭搶著開,木犀花散布著淡淡的幽香。(琦君 下雨天,真好)
(4)味覺摹寫:A.一連嘗了幾個,都酸得嚥不下,只好擱在一邊,不吃了。(琹涵 酸橘子)B.忽然一個右轉,最鹹最鹹,╱劈面撲過來╱那海。(余光中 車過枋寮)
(5)觸覺摹寫:A.腳伸向秧田裡的水探一探,一股冷冽的寒氣直透進體內。(吳晟 不驚田水冷霜霜)B.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朱自清 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Kkw0p0tBw

 

解讀詩歌中的譬喻法

譬喻修辭解析

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譬喻是由「喻體」、「喻依」、「喻詞」三者配合而成的。所謂「喻體」,是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所謂「喻依」,是用比方說明此一主體的另一事物;所謂「喻詞」,是聯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像」、「似」、「如」、「好比」)。 1、明喻: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的譬喻,叫作明喻。 一般要用「像」、「似」、「如」、「好比」等比喻詞。例: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

2、隱喻:直接把「喻體」說成「本體」的比喻方法。喻詞由繫詞如「是」、「為」等替代者,叫作隱喻。A: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B: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3、略喻:凡是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的譬喻,叫做略喻。

A:少女心,海底針。B:人怕出名豬怕肥。

4、借喻: 本體事物不出現,直接用喻體當作本體來敘述的比喻方法。將喻體、喻詞省略,只剩下喻依的,叫做借喻。A:一山不能藏二虎。B:不到黃河心不死。

(以上教材部分改編自南一)

請寫下曲中所使用的譬喻句

解讀詩歌中的引用法

語文中,援用前賢經典的警句、名言,或典故、俗語等,以闡明自己的論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叫作引用。作文中引用經典精言,名人雋語或詩文中的警句、社會上流傳的成語、諺語等,可使文章擲地鏗然有聲,更加可信、有力,也可增益文章的委婉含蓄、典贍氣氛。

例它似乎在默默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杏林子 生之歌)
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朱自清 春)
3.陸放翁有一聯詩句:「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趁晚涼。」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引用又分:

(1)明引: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處和來源,應加上引號,文字不予刪節更
改。
A.古人說:「人在畫圖中」,實在不錯。(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B.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甘績瑞 從今天起)
C.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 陋室銘)
D.就像三堂會審中蘇三的唱詞:「三萬六千兩一旦化為灰塵!」
(周芬伶 傘季)

(2)暗用:引用時未指明出處,直接將引文編織在自己的文章或講詞中。
A.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
(豐子愷 山中避雨)
B.養成運動家的風度,首先要認識「君子之爭」。
(羅家倫 運動家的風度)
C.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水調歌頭)
D.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梁實秋 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5qvBtx6m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qk28ZZC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