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做官有餘力,就治學;治學有餘力,就做官。只有做官,才是士人和君子的正當職業;也只有通過做官賺的錢,才是士人和君子的正當收入。陶淵明既當不成大官,也沒法賺上大錢,連他的詩文在南北朝影響也不大。當代劉勰著的名作《文心雕龍》,對陶淵明竟隻字未提。簡單來講:依當時的社會價值,陶淵明無疑是失敗的。
自古至今,總有各種符合普世價值的方程式。有人常告訴孩子要認真讀書考取名校,再進名企業賺大錢,然後結婚生子,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生活。於是,考試考不好的孩子,就常常覺得自己人生沒希望;錢賺不了的大人,就拚命仇富,嫉妒幹譙那些被他認為幸福的人;沒結婚生子的OO族,自然也要被認為人生拼圖少了一角。
找出自己的幸福方程式,看似容易,其實門檻很高。首先,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本質,其次還得努力找出潛能,再來穿梭於各種人間角色之中尚可「但使願無違」,最後,面對缺乏包容的社會壓力,還要多幾分坦然和勇氣。我不知道陶淵明最後究竟算不算幸福,也不曉得他的人間角色(兒子、丈夫、父親)扮演的是否稱職。但在他之後,隱居躬耕回歸田園做自己,的的確確指引了士人和君子一種可能的新方向。
方程式還有幾種,未來之路還有多少條,是個大問號。但先找回自己,生活裡的春天才可能來到。陶淵明所提供的價值,不只在詩文的才華,不僅於澹泊的思想,更不是告訴我們親近田園山水是多麼美好。他用生命的鋤耙輕輕地在這塊土地上敲下印記,印記上寫著:其實,你可以活得跟別人不一樣!
我知道怎麼介紹陶淵明了!老師英明,講得這麼貼近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