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詩歌中的層遞法

層遞法簡介

層遞是在說話或行文時,針對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物,具有相互銜接的次第關係,依其大小、輕重、先後、淺深等一定比例,依序層層遞進的修辭方法。以連續排列層層遞進的方式,使上下文句產生次第性的關係,形成一貫的規律脈絡,合乎邏輯的規則,加以凸顯重點,帶給讀者深刻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記憶。

分類

一、遞升的層遞:將三種以上的事物,由小而大、由內而外、由低而高、由先而後、由淺而深、由輕而重等次第,進行遞升排序的層遞。

例: 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末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子‧庖丁解牛〉)

二、遞降的層遞:將三種以上的事物,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高而低、由後而先、由深而淺、由重而輕等次第,進行遞降排序的層遞。

例:向上級謙恭,是本分;向平輩謙虛,是和善;向下級謙遜,是高貴。(T.摩爾)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