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偶像(上)

8Q1A2011才上完了蘇軾的《記承天夜遊》,今天教室裡的主角換上陶淵明(老天呀!你一定要對我作這樣的潛能開發嗎?)。講到李白,學生大多背誦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提到蘇軾,東坡肉的名聲更是響噹噹。問同學是否聽過陶淵明,一片沉默之後,只見台下猛搖頭,說道:誰呀?不認識。在凡事講求功利和速度的年代裡,要談論如此清貧的一位作家似乎是不太容易。於是我改口問:你們想認識李白杜甫蘇軾的偶像嗎?

李白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杜甫曾在安史之亂後詠詩道: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蘇軾晚年在《與蘇轍書》中曾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臞而實腴,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又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以上只是粉絲證據的一部份。但一位在當代寫詩飲酒的平凡老百姓,究竟有什麼魅力,足以讓後代文豪如此傾心? 不過是隱居在柴桑過著躬耕的田園生活,又有什麼值得可歌可泣?陶淵明的高風亮節,跟現代人又有啥米關係?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