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在閱讀課看見。

閱讀,是為些什麼?我沒有比別人更好的答案。但在過去的日子裡,經驗告訴我:

閱讀,是一面魔鏡,引我看清自己、窺探古今。文學,如一葉方舟,渡我尋訪悠悠生命的入口。

生命與文學其實形影不離,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卻無從體會這層親密關係。正如我們天天帶著自己,卻也常常忘了自己。透過詩詞、歌賦、小說篇章,讓我們在閱讀別人時其實更關注到內在的真我,閱讀時刻正是坦誠的面對(其實更多時候是逃避)自己人生的時候。閱讀是敲開文學的大門,去探討作品中的各種觀點,鍛鍊邏輯能力,提升洞察世事的眼光。

閱讀課程必須透過:認知、技能與情意鑑賞三個層次的發展去完成。文學上稱作從「形音義的文意基本功夫」、「文學賞析情意的陶冶」到「文化發展的心理意涵」,一般書中稱作「三文」(不知是哪位大師的論述)。三文皆通才算是完成文學作品完整的閱讀。

第一層:「文意(認知、技能)」,就是要明白理解字詞的意義。

像國文課堂上那樣查出相關的注解,甚至去明白當中這些詞的意義和句讀之間的關係,如果這些詞都不明白,根本無法明白作品,這時候作品和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連結的。可要弄懂這些詞義,既費事,又麻煩,沒人會喜歡,可不做又不行。就像要演奏一首首好曲子前,你必須先把爬音階這種活給搞定,也要把譜熟記。這是「必要之惡」。也就是說:你不喜歡卻又非得要做。可有些人卻誤解了語文的工具價值,而將大量的時間停留在這個層次裡,使文學成為莘莘學子心中的「絕對之惡」。殊不知若讀者先產生第二個層次(情意、鑑賞)的感受之後,最底層的功夫是可以再去練就的。

第二層:「文學(情意、鑑賞)」,指閱讀的法門及方向。

法門就是面對作品知道要怎樣讀,方向就是知道路要往那兒走。有了法門和方向,才可以找到要讀的作品,知道要怎麼進入作品的世界;進去以後才可以領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貼近真實人生。思想沒有不須討論、激盪的,感情則能透過作者或閱聽者去做分享與新的詮釋。文章的思想感情沒有是非,但的的確確有價值及境界的高低不同,透過世代間不斷的詮釋與閱讀,都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第三層:「文化」。指人類在歷史發展的活動與成果。涵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透過一件作品可能「見微知著」,跨越時間、地域、物類的限制(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其影響可以橫越山嶺,通徹古今。好作品必定實在反映作者的真實心理狀態,個人的、社會的、時代的心理,甚至是整個民族人類的心理行為。

音樂本無國界,文學更是沒有範疇。當以上的閱讀能力你都俱足時,作者與閱讀者在千里之外、千年之後,靈魂擦撞的火花便在此刻綻亮迸發。那美,是足以懾人心魄的。

下次當我們查完字詞,應用閱讀的策略方法後 ,希望在閱讀課你能看見,你的人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