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4 AI科技課程

人工智慧(英語: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

什麼是人工智慧?簡單來說就是:任何讓電腦能夠表現出「類似人類智慧行為」的科技;更具體一點的說法,人工智慧是一種可以感知、學習、推理、協助決策,並採取行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科技。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部分範疇,意指讓機器具備和人類一樣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發展過程包括學習(大量讀取資訊、並判斷何時使用該資訊)、感知、推理(利用已知資訊做出結論)、自我校正,以及如何操縱或移動物品。人工智慧發展的領域包括但不限於:語音識別(Speech Recognition)、電腦視覺 (Computer Vision)與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是近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另一個核心,可分成監督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與非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其核心概念在於數據分析,在當前資訊科學領域的一大分支。透過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可處理的問題分為「歸類問題」及「迴歸問題」。歸類問題可將輸入的數據區隔為不同類別,例如:垃圾信件過濾程式。迴歸問題則會從輸入的資料庫中找出規律,利用迴歸分析發展出相對應的方程式,藉此做出準確的輸出(也就是所謂的預測)。

AI常見於電腦科學的一個領域,一個致力於解決與人類智慧相關的常見認知問題,例如學習、解決問題和模式的辨識。人工智慧 (通常簡稱為 “AI”) 呈現出機器人或未來世界的景像,也就是說,AI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虛構的機器人,而真正成為現代高階電腦科學中的現實。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創新是帶動經濟成長和國家進步的主要動力。特別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科技正在改變全球的產業發展,成為銳不可擋的重要趨勢。

台灣雖為小國,但具有半導體製造技術領先全球、優異的次系統開發能力,及完整人才培育體系等優勢,面對經費、人口、產業規模等先天條的限制、挑戰。鑒此,為培育AI科技人才及建置AI科研環境,科技部以「小國大戰略」的思維,擬定了AI推動策略,預計5年(106-110年)投入約160億元經費,選擇與聚焦半導體、資通訊技術等台灣具機會及優勢的強項,及物聯網系統與安全、無人戴具等未來趨勢的領域,期創造更多的創新價值,提升人民會福祉,邁向智慧創新國家。

未來工作大洗牌,全球 AI 人才培力從中小學扎根做起,AI 世代四大挑戰,「人機協作」將取代不懂應用 AI 的人,AI 素養培育三大關鍵:學會提問、培養興趣、勇敢嘗試。在台灣,AI 已列入 108 課綱「科技領域」中的「新興科技」,2019 年 8 月,教育部也完成從小學到高中《和 AI 做朋友》教材及教案套書補充教材,面對 AI 時代帶來的改變與影響,我們該如何教導出 AI 時代的孩子呢?為了幫國民備戰 AI 普及的未來,各國政府已著手培力國民的 AI 素養。一直在教育和科技上有優勢的芬蘭政府,聯手大學和企業,推出一套速成的線上課程 「Elements of AI」(AI 的基礎),目的是要 Empower(賦能)而非「威嚇」國民,同時推出英文、瑞士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德語版。

110-B-2-4月自主管理月報表

研習紀錄(0315)

研習紀錄(0414)

AI人工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