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化計畫4-1台灣大道行腳課程發展計畫(踏查)
我們的課程研發概念,取自於臺中市政府正在規劃與興建的快捷巴士(Bus Rapid Transit ,BRT)之構想,藉由BRT這個交通建設所要建構的運輸網路,來發想、聚焦專屬於中港高中獨一無二的特色課程。
幸運的邀請到林國禎教授的帶領與指導,對於我們特色課程的研發更有助力。
正如BRT興建的經過,我們的台灣大道就是目前進行藍線優先路段,我們思考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乃植基於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多元進路、適性揚才、優質銜接的五大理念,中港高中的特色正是朝向十二年國教的理念發想,因此,BRT不是一條直線的教育動線,他是網狀的、是動態的、是成長的。
於是,我們開始踏察這個BRT的建設,從藍線出發,創造我們的課程。
2.聚焦與討論:不只別人,我們也反覆問過自己,為甚麼是臺灣大道?
不論是台灣大道這條路,抑或是整個台中地區,我們都如同BRT的建設一樣,由藍線出發,如此這樣一塊如此浩大的課程,既不是一條老街,一個社區,擁有各式各樣的面貌,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可以做什麼?
因此,我們並不貪心,當一條河流都可以成為一門課程,那麼整個台中,當然也可以是一門課程,大家的聚焦,車上的時光,依然是討論的重要時刻。
▲第二市場三民路入口(引自網路)
第二市場(全稱臺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是位於台灣臺中市中區三民路與台灣大道一段路口的傳統觀光市場。說到第二市場的歷史,要從1917年開始,那時台中州廳政府於新富町(今中區中正路、台灣大道、中山路及興中街所圍成街廓)建立「新富町市場」。以精美的貨品品質、較高的售價服務於當時新富町的日本人,因此又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從因大火重建,而市場內有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為第二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現在我們拜訪的已經是台中市政府在2004年-2005年進行全面性整修後的樣子。
一個市集的形成與一個地區的聚集有關,第二市場見證的歷史,是台中市的文化,這是我們非常好奇的地方,透過踏察,除了看到陳列的商品與品嚐美味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思考台中傳統市集的發展與其意義和傳承的價值。
3.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前身為創立於1916年日治時期的民營「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台灣光復之後,酒廠兩度更名為「台中酒工場」、「第五酒廠」,1957年再度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中酒廠」,隨著時代變遷,台中酒廠於1998年搬遷到台中工業區新廠,遺留在園區內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及製油機具設備,是目前全台灣各酒廠工業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有16棟,逐期發展成為文建會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
文建會選定的五大創意文化園區包括台北華山、台中、嘉義、台南及花蓮,可見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重要性,鑑於此,我們BRT社群也進入園區踏察,觀看這些歷史建築、展覽,在園區中激盪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這個文創的舞台,也是我們可以帶領孩子躋身國際的踏板。
4.台中火車站
臺中車站的地位與一直都是台中交通的樞紐,面對台中市重心西移與高鐵台中站啟用雖然有受影響,但仍是中臺灣主要交通樞紐之一。
▲日劇時期的台中火車站(引自網路)
而我們這次由保達老師為進行車站導覽,第一個簡單卻又重要的問題就是「台中火車站的建築風格是?」在場的社群成員幾乎沒有人回答正確,被誤解為巴洛克風格,而台中火車站中是英國維多利亞風格的代表。但我們都是台中的居民,如此,應該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知識,為何如此陌生?於是我們也反思我們的課程,我們要給學生更與生活結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