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道課程研發架構

By | 2014-10-07

一、課程的修正歷程與概念:

構思歷程與SWOT滾動修正,聚焦我們發展的特色課程。

課程架構的目標,與學校的願景緊扣,要有發展性、前瞻性與永續性,根據上學年教師實際探訪的內容,進行知性與感性的帶領學習。

二、課程的發想與設計:

像是食衣住行,不能只在表面的向度,要具有四個知性的面向。

1.文創產業:例如文化加上創意,二十號倉庫就可以讓老建物呈現新風貌,這也是城市衣著的更新,城市價值的更迭。

2.大學之道:我們在藍線BRT沿線有靜宜、東海、逢甲、台中教育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可以串聯成為一個探究學生未來發展的地圖。

3.科博館、秋虹谷、南寮登山步道、台中港區(思考社會文化、與自然生態的結合)。

4.東海藝術街,藝術與城市的關係?

5.工業區(精密機械、勞工局、修車、世貿中心)產業、經濟。學生與這接經濟產業的接軌。

6.梧棲農會,如何串起土地與鄉土的資源?

7.中油、中鋼、台電:對這塊土地的意義,或發展的可能性?

8.我們的空氣品質是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原因?東亞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

9.行動公民、了解之後變成議題、然後變成課程、解決問題。我們的學生該具備生活與探究的研究能力。可以進行專題研究,透過課程的設計,讓學生都有研究探索的能力,去發現,並解決他們的問題。

10.吾愛梧棲,培訓與解說,從線到面,我們如何運用交通的優勢,讓人群的空間移動,首先,要先認識自己的位置。

三、課程聚焦與科目研發:

將BRT的站,做出課程地圖。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掛。理性跟感性。四象願景。十節在校內,八節操作。愛學校。以校為榮。

讓學生「中港學,愛中港,從中港展翅,為人生領航!」而老師要教他們擁有展翅的勇氣與非航行的能力,讓他們在人生的路途中可以持續的前進、突破、超越。

構思出八門課程:

1.行動公民

2.文化創意

3.大學之道

4.吾愛梧棲

5.食:在安全

6.台中著衣。衣:城市意象

7.可以居:都市規劃、建設公司

8.任我行:BRT、航運。陸、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