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學科領域課程,規劃出具創造力、思考力、解決問題之能力的課程內容,以多樣的主題和議題,帶領學生運用所學去探究、去觀察、去回饋,涵養愛校愛鄉愛土的情懷,擁有帶著的積極學習態度。
本校SWOTS分析與因應的行動策略
S(優勢)
- 特色課程研發社群有創意及意願,發展本校的特色課程。
- 教師對於創新與生活化的特色課程充滿興趣。
- 本校的設計思維課程模組成熟,可以作為特色課程的基礎。
- 數位行動學習課程與高瞻設計思維的引領,有利課程教材數位化發展與活化。
W(劣勢)
- 社群教師來自各個領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勝任同一門課。
- 教師普遍觀念以升學為導向,對於特色課程持保留態度。
- 選課未有跨年級的操作方式。
- 課程尚在研發階段。
- 學校班級數少,高中編制內教師僅35位,除了上課與班級經營外,對於專業成長心有餘而力不足。
O(機會)
- 高中新課綱鼓勵各校發展校本課程,並提供學生自主選修。
- 優質化經費協助落實課程與多元選修制度。
- 教育改革的潮流強調學習的生活化。
- 十二年國民教育推動,使各校發展自己的特色。
T(威脅)
- 本校學區範圍成立新的高中,降低部分學生選擇本校的意願。
- 其他高中的特色課程具有吸引力。
S(策略)
結合國文、英文、日文、歷史、物理、輔導、體育等專長的教師一起研發屬於本校的特色課程,藉由專家學者的領導、各式相關研習、校際交流、心得分享等方式,研發跨領域的課程,讓學生以實際操作、行腳活動、紀錄觀察、訪談等形式進行,期以統整學生學科破碎片段的知識,引導學生關注鄉土與社區環境,提升對校園、家園、生活環境的認同感,擁有創造力、行動力、研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愛與關懷。
具體作為
緣起
本校一直致力於研發跨越學科領域以及發展學校特色的課程,經過兩年課程研發的努力規劃出具創造力、思考力、解決問題之能力的課程內容,以多樣的主題和議題,帶領學生運用所學去探究、去觀察、去回饋,涵養愛校愛鄉愛土的情懷,擁有帶著走的積極學習態度。
目的
- 執行BRT(Brilliant Research Team)跨領域專業教師社群研發的跨領域學習課程。
- 教師能結合學校與社區地方資源,使學生學習多元化並增進地方文化的認識,涵養愛校愛鄉愛土的情懷。
- 社群教師持續建構永續發展的「民、意、學、愛、食、衣、住、行」本校特色課程內容。
- 培養學生透過理論與實務,身體力行的實作課程,去探究、去觀察、去回饋,擁有帶著走的終身學習能力。
實施方式
- 以台灣大道為主軸蒐集鄉土史地資料與資源。
- 踏查台灣大道學習旅行景點,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
- 以選修方式辦理台灣大道課程,以學生分組進行相關學習活動,讓學生能透過實作與紀錄學習。
- 持續進行台灣大道課程教案研發。
- 學生能依據學習成果提出作品或專題。
預期效益
- 學生學會如何蒐集台灣大道資源、文化特色及其史地背景(*報告作業)
- 學生以小組或個人報告方式呈現學習結果(*報告作業、回饋問卷)
- 學生能藉由晤談、體驗後的學習提出對學校、地方的看法與價值觀(*學習單、回饋問卷)
- 學生能依據課程提出實境問題與改善策略(*報告作業)
- 教師能有系統的建構不同層次的特色課程(*課程大綱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