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101年度教專評鑑第二梯次人才培育初階研習
研習地點:至善國中
研習時間:101年10月06~07日
研習重點:(一)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I):8小時
(二)教學檔案的製作、評量與應用(I):3小時
(三)專業成長計畫(I):1小時
研習心得
教育部於94 年底完成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的研訂,95年開始辦理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距今已經過了六個年頭,但是一直到最近校務評鑑沒過,校長不斷在會議中提到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是非辦不可,我才開始上網認真了解何謂“教師專業評鑑”。利用課餘時間,我陸陸續續完成十小時線上課程並通過考核。同事中也有幾位跟著我一起努力,在得知至善國中有辦理初階實體研習,我們就立刻報名,利用假日一天半時間與一些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一同上課、一起關心教專這一塊。
教書快來到二十年頭,對我來說教書不是難事,平常也不斷汲取新知,自認為是個稱職的老師。但是參加教專研習之後,我發覺可以透過教師專業評鑑讓自己更成長,並藉由夥伴一雙善意的眼睛幫我看出自己的盲點。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我們不能再閉門造車或者得過且過當一位教書匠。
至善國中第一天的研習請到新竹縣員東國中陳雯玲校長為我們學員介紹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其間陳校長提到日本有位學者佐藤學教授倡導「學習共同體」,當時我就很好奇這到底是個什麼教育方式?回到學校之後,我比以前更積極抽空去圖書館翻翻有關教育的雜誌。有一天我拿起親子天下雜誌2012年4月號閱讀,剛好有一篇介紹日本教改實踐聖地—濱之鄉小學,我如獲至寶,坐下來仔細研讀這篇文章。
「學習共同體」最重要的推手、東京大學教育研究所的佐藤學教授在三十年前倡導此理念,他以民間之力掀起一場由下而上的「寧靜革命」,提出所有的改革要從教室開始。濱之鄉小學是日本第一所專門為實踐「學習共同體」理念而設立的公立學校,也是所有憧憬日本教改的校長、老師、研究生、學者都必須親自參拜的「麥加」聖地。讓這所學校與眾不同的是全校上下、裡外同心圓般的互相支持、彼此學習。圓心,就是看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每月一次的公開研究會,所有校外人士都可以前來觀課並自由參觀每間教室。幾乎所有訪客都承認,即使研讀過再多相關資料,離開時都難忘以下四大震撼。第一、教室完全開放,觀摩絕非表演。第二、沒有學習的局外人。第三、觀課,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第四、老師組成學習專家團隊。
「學習共同體」強調,把為考試「念書」的動機,轉換成為自己的學習;教學的焦點從「如何教」,轉成「如何學」。佐藤學教授終於證明,教育改革不是「減輕壓力」或「提早分班」,孩子互相學習的力量,能夠成就一切。此外,老師的工作不在是怎樣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如何設計活動,有層次的提問,讓孩子更喜歡學,能主動學,並且知道自己為何而學。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於2011年底率領一批中小學校長、老師到上海參訪了教學的第一現場。台北市新興國中校長謝勝隆分享了他在參訪過後的一些省思及對台灣教育的建議。我相當同意他所說的,「台灣的教師文化追求穩定,好的老師較容易被平庸化,大家都一樣,你幹麻教那麼好?會有這樣氛圍,一部分是來自我們的制度…」。在上海,所有老師都要不斷得透過觀課、評課、上公開課一起練功。一次次觀課、評課、上公開課的經驗,鍛鍊著老師的功力。在上海,可以看到老師的專業能力是怎麼被磨練出來。比起上海的老師,我覺得台灣的教師自主性強也自由多了。在台灣,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備課及教學方式,幾乎沒有共同備課,更不用說是打開教室大門讓他人觀課,而閉門練功的結果如何通常也僅是從學生的成績來論定。如果老師能組成學習團隊,不要孤軍奮鬥,不需害怕被批評,安心的共同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會不會更好?教育部積極推動“教師專業評鑑”就是希望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帶動學生成長。相信只要老師們願意改變,願意打開教室互相學習,互相形成支持網路,我們也能教出有PISA能力的學生。
誠如樞機主教單國璽所說,「能投入才會深入,有付出才能傑出,多關懷才能開懷」,希望每位教師都能兢兢業業,體認自己的不足,多多學習及反思,才能精進教師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