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立中港高級中學102學年度第1學期英文科專業學習社群會議
時間 |
102.11.19 |
地點 |
圖書館 |
|||||||||||||||
主席 |
江碧蘭 |
記錄 |
江碧蘭 |
|||||||||||||||
會議記錄 |
||||||||||||||||||
一、主席致詞
利用此次領域研習,我想與大家分享我研究所的論文主軸~語言學習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今天時間有限,所以我把整個研習分為三大部分:
二、討論 問題一: 台灣的英語教育環境出現的問題,原因除了包括英文在台灣只是外語,學生在校外接觸英文的機會不多,加上考試領導教學,導致學校及家長比較重視結果,大多數老師也因此注重what to teach, 忽略了要幫助學生學習how to learn 的任務。 問題二: 中港高中的學生程度愈來愈參差不齊,英文也是多數學生恐懼的科目,加上上課時數有限,要把進度趕完就有點難度,更遑論要多給一些補充教材,提升學生英文能力。 問題三: 根據Weinstenie and Mayer (1986), 好的教學包括教學生how to learn, how to remember, how to think and how to motivate themselves. 傳統上,老師的角色多半是像controller, director, evaluator, 等等甚至是a doctor, who must “cure”the ignorance of the sstudents.但是,現在的老師比較像是一個facilitator, helper, guide, adviser. 新的教學能力還包括老師要知道學生有哪些的學習策略,執行學習策略的訓練,以及幫助學生變得更獨立。 三、學習策略的研究與分類 早期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都是以成功的學習者為研究的主題。學者所思考的問題包括:學習外語成功者的因素為何?他們用什麼方法達到精通另一種語言的目標?這些方法可以教給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習者嗎?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的成功者都有強烈的動機,會充分利用並創造練習機會,而且能主動的運用各種策略。近期的研究重心不再只針對成功的學習者,而是研究各種不同的語言學習策略,且有研究結果顯示,老師教導學生學習各種學習外語的策略,而學生在經過訓練後使用的策略更成熟且多樣化。 不容否認的,外語學習成就與學習策略使用的多寡是相輔相成,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與生俱來就具備有應用學習策略的能力,要不然一個班級裡的成績就不會有南轅北轍的差異了。由此可見,英語教學應該不只是傳授課本的知識,而是如何運用教學技巧幫助學生建立並維持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換句話說,也就是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Rebecca Oxford在她所著的語言學習策略一書中進一步把外語學習策略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兩大類。 直接策略再細分為:
間接策略再細分為:
四、教學經驗分享或研習心得及建議
五、結語 整個教育環境在變,學生程度參差不齊,站在第一線的我們也要跟著改變,幫助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更有意義及收到成效是我們身為老師的責任。儘管語言學習策略不是一個萬靈丹(panacea),也許對於目前的英語教學是一個補救方法 (remedy)。畢竟, ” Give a man a fish and he eats for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he eats for a lifetime.”
|